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美] 张灏
前言 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变化的探索,对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之所以选择梁,是因为他成长的年代刚好与本书所研究的历史时期相一致。19世纪90年代初,他的思想趋于成熟,在随后的时期里,他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通过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笔端和浩瀚的著述,梁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梁的思想,为探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变化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契机。 在梁的思想形成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和其他一些宽泛的概念一样,这一概念也必须谨慎使用。本杰明·史华兹对把西方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已知数这一过于自负的假设提出过警告。更为有害的是这一看法——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的冲突中是毫无活力的,只有在来自外部的刺激下才具有回应的能力。这样,“西方的冲击”的概念可能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发展动力估计不足。强调外部影响,容易产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的危险。 固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忽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发展,也是错误的。仔细的考察表明,儒家学者们在继续进行着这样一些充满活力的争论,如汉学和宋学,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乃至新儒学的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因此,对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更不用说整个中国文化传统,决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 然而,对现代学者来说,弄清宗教和文化传统里的变化比领会其内在变化动力要容易得多。在这里,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观察和参与其中之间的区别。对通常站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外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来说,儒家似乎只不过是一种由国家强加于人民思想的意识信仰,或是一种主要对儒家学者而言有思想兴趣的哲学。但对那些生活在传统中的人来说,儒家思想则是一种实际的信仰,正如19世纪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