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集
辛弃疾
导读
崔铭
一
公元1140年五月,辛弃疾(字幼安)诞生在历城(今山东济南),这时距离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从小生长在沦陷的北方,辛弃疾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汉人在金朝统治下的屈辱与痛苦,多年以后,在《美芹十论》中他写道:“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茹屈;田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孳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他的祖父虽在金朝担任过县令、知府一类官职,却始终不忘故国,常常带领儿孙“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美芹十论》),甚至两次命辛弃疾前往金朝都城燕京观察山河形势,了解金军虚实,为将来起兵反金做准备。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辛弃疾,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仇雪耻的志向。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兵五十馀万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民众趁机揭竿而起,聚结反抗,一时间烽火遍野。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举起抗金义旗,召集了两千志士,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协助耿京处理军事事务。在耿京部下,辛弃疾一方面积极联络并劝说其他义军归属于耿京麾下,使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建议耿京“决策南向”(《宋史》本传),主动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以便里应外合,更有效地打击金人,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次年(1162)正月,受耿京委派,辛弃疾等抵达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北归途中,惊悉耿京被降金叛将张安国杀害,义军已遭遣散。辛弃疾遂与耿京部下原马军将王世隆等相约,毅然率领五十骑兵,突袭济州(今山东巨野),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生擒张安国,绑缚马上,疾驰渡江,交南宋朝廷处死。这一非凡壮举使辛弃疾名重朝野,“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这一年,他刚刚二十三岁。朝廷委任他为江阴(今江苏江阴)签判,掌管地方司法。
签判之职虽然卑微,但江阴地处长江南岸,接近宋金边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