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告别

[英]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推荐 序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 这是一本出自安宁疗护医生的临床陪伴手记,时髦的说法是“叙事医学的生命书写”。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资深的全科大夫、安宁疗护专家,也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还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该书的基调很特别,聚焦于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话题。 在中国人的词语之林里,“养尊处优”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词,但是,安宁疗护(安宁缓和医疗)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无论是在受慢病煎熬的生命末期,还是在深度衰老的弥留期,患者都不再需要生命救助。虽然当今时代的生命支持设备、急救技术足够先进,能够让他们继续苟延残喘,但是这样的生活品质十分低下。于是,这就派生出两大世纪难题,一是生命尽头的人能不能安详离去?他们难以割舍对生命支持系统的眷恋,于是去忍受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但急救成功后,他们很可能就要通过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二是生命和死亡的权利属于谁?尤其对临终或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并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有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选择在何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此时,医生如同攻防战中的将军与士兵,是与疾病血战到底,还是停止无谓的抗争?是永不言弃,还是与死神言和?家属也很纠结,救本天经地义,岂能撒手不救?若不救,将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在凯瑟琳看来,人们应该跳出积极与消极的纠结,开辟出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养尊处优”。在医疗技术上,它算不上积极,在人文医疗上,它却积极到家,其核心是着眼于将逝者的尊严与关怀,对往生之途的认知与接纳。“安宁疗护”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追求安宁(安详、安顿),而非安全、安康,工作重心是疗护(照护、介护),而非疗愈、疗效。正是因为工作目的的迁移,它带来了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死亡意识的转变、调整。安宁疗护的干预对象不只是单纯的躯体,而是全人或全身心灵;干预手段不只有喂药、打针、做手术,还有故事和叙事、音乐和戏剧、生命的回顾、人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