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赵冬梅
前言 图片 学史三十年,同行学友之外,我有幸结识了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因为不掺杂诸如发表压力、职称追求一类的功利杂念,他们的兴趣更显真诚,立场更显超脱,或者说更为纯粹,更加接近以史学为志业者对于历史原初的冲动与热爱,因而也是严肃的。业余爱好者真诚严肃的兴趣,应该获得职业研究者诚挚的回应。这便是本书的缘起。 传统的写史方式,是循沿时间线索以朝代为主体讲述兴亡故事,中间穿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与关键制度。自先秦以降,秦开帝制,汉固一统;魏晋以降四百年,“五胡乱华”,朝分南北、国裂西东,战乱纷扰,复统于隋;李唐雄张,赵宋文弱;元朝以蒙古而治“中国”,虽国土广大,然汉化浅而治力弱;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明太祖,明朝政治,废宰相、下西洋、迁都北京、抵御蒙古、特务政治、宦官专权,张居正改革之志未遂,满洲之兵锋已起,李自成入京,崇祯帝吊死,吴三桂开门,多尔衮入关;清朝虽异族统治,汉化诚深,知以中国之法治中国,专制加剧,国家机器日益僵化,应变无能。而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列强,又岂能容忍老大帝国之画地为牢、抱残守缺?洋枪洋炮硝烟散去,幸存之中国踉踉跄跄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此后,国人之历史记忆被一断为二,前此之中国遂为“古代中国”“传统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史”。既有之通史,虽内容之丰俭有不同,而结构之方式概出一辙。 重复无趣。回到初心:人们为什么喜欢历史? 细审其故,大致有二:其一,喜欢历史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反思的力量,时常会停下奔忙向前的脚步,回望走过的路。在明净澄澈的反思中,他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历史机遇与个体命运之间的交织互动。今天之所以为如是之今天,乃由无数之昨日渐变累积而来。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接纳,事实就是,历史塑造了现在,并将影响未来。 其二,喜欢历史的人,是看过了世界或者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好奇与融入欲望的人。我们从外面的世界所获得的所有刺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