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争斗

[英]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无论在政治和个人生活方面,凡属至高原则者,皆利于一切事物之创造,如此这样,才可减少支配占有欲的冲动和渴望。 ——伯特兰·罗素 罗素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纽约时报》 反动势力没有灵感,没有生机,没有人民大众的真正力量。它只有国王、财富和军队;它在悄无声息地镇压大众,在暗中屠杀人民。战场上轰鸣的炮火是它唯一的语言……一千五百万条生命可能倒在饥饿和刀剑之下。但是任何的阴谋都不会唱歌,任何的阴谋都不会唱一首人民喜爱、经久不衰、上帝赐予的歌。这首歌在清晨,从一颗纯净的心灵里悠悠流淌而出,在飞向太阳、穿越四月的田野的时刻,一只云雀也许正在婉转地唱着它。 ——米什莱 导言 此书被诸多学者和非专业人士视为罗素对政治哲学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成书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骇人听闻,罗素打算替换掉自1914年以来他逐渐相信已经过时的以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为代表的19世纪自由主义。1915年年末至1916年年初,罗素提出了一个政治理论。该理论基于“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这一信条”,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坚持《社会重建原则》(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中的大胆分析,称这本书是对其“个人宗教信仰”的“让人不满最少”的阐释。罗素的观点形成于1916年早期,他在伦敦进行的一系列关于“社会重建原则”的演讲期间,1916年11月13日以此名付梓出版。至1954年,此书在英国印刷了13次,1960年出了第二版并印了4次,最后一印是在1989年。在美国,该书以《人为何争斗》为名,于1917年1月首次出版。至1971年,共印刷了8次。 罗素的战前政治经历并没有让他意识到他的同胞对战争是如此渴望,甚而随着冲突加剧变得更加好战。因此,在1915年年中,罗素通过分析社会行为、理性行为和感性行为的根源全方位地重新审视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