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周嘉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传(代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作于1844年4月至8月间。写作者是卡尔·马克思。因为写作这份手稿时,马克思旅居巴黎,所以它又被称为《巴黎手稿》。这份手稿,马克思在世时并未对外人专门提起。甚至连马克思一生的挚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并未专门谈到过这一文献。这份手稿连同马克思的其他文献遗产,在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交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保存。原稿辗转流传,现在保存于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1920年前后,《手稿》连同《巴黎笔记》的其他笔记本,曾经被照相复制,由苏联(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专家大卫·梁赞诺夫收集保存在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 192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俄文版)第3卷上,《手稿》第三笔记本曾以“《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为题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1932年,《手稿》完整的三个笔记本被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第一部分第3卷上。这也是第一次出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个标题。几乎与此同时,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在《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中编辑出版了《手稿》的第二和第三笔记本,并命名为“国民经济学和哲学(1844)”。198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MEGA2)第一部分第2卷,以写作顺序和逻辑顺序两种编排方式再次出版了《手稿》。 众所周知,1932年《手稿》以两个版本几乎同时公开问世,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大范围、长时间的争论。这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或“两个马克思”争论。借助于《手稿》的发表,西方学者强调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不同于《共产党宣言》或《资本论》作者的马克思形象,并以之来补充甚至是反对第二国际以来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被普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对此,美国学者悉尼·胡克曾形象地描述为“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与此针锋相对的是,包括苏联学者在内的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