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

施展
前言记忆与未来 庚子年,大瘟疫。 伴随瘟疫而来的,是不断腾空而起的“黑天鹅”。瘟疫、灾难,从来都是与人类的历史共存的,尽管最近三四十年来的承平可能让人忘记了这一点。人类必须面对临于头上的灾难,但是如何才不至于不断重蹈覆辙?条件之一便是,我们会如何记忆它们。 瘟疫初起之际,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在微博中写道:“一生所学,只为此刻。”我读到这八个字,马上就联想起好友、华东师大的邱立波教授多年前讲的熊十力的故事。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有人问他此时最重要的是什么,熊十力回答得简单铿锵:“读经!” 抗战最艰难之际,国运已到谷底,若想能重新站起来,除非这个民族有足够强韧的精神内核。熊十力意识到,精神内核已崩,倘不能重建,此族必亡。如何重建?从我辈重新读经、再造精神内核开始!读经,看似是柔弱无用之事,岂不知,在一个族群危急存亡之际,这恰是最为刚健之事。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对中国人这样的本就高度世俗化的人群来说,又是在一个已经高度祛魅的时代,“经”在哪里?它就在我们关于历史的记忆里。关于历史的记忆,实际上就是一个族群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深刻回答,是我们表达自己对尊严与价值的理解的具体载体。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肥宅山姆,这个懦弱又善良的人,在北境长城的雪原中经历了各种生死之变,在绝望之际到学城来领受自己的召唤。他从荒蛮残暴的丛林世界中挣扎着来到学城,进入学城的图书馆时,突然看到无数排高耸的书架,瞬间感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威严。这里储存着世界的记忆,外面那些荒蛮残暴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这里的存在,但这里正是挣扎在血污当中的人们,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最终有机会获得作为人的尊严的希望所在。学城的大学士对山姆说:“在学城,我们活着有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这个世界的记忆,山姆威尔·塔利。没有我们,人类只会比狗强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高耸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