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战争(1618—1648)

[德]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
导读 2018年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400周年,欧洲各国文化界纷纷对此进行纪念,相关纪念文章、专著纷纷涌现,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不禁要问,一场发生在400年前、早已时过境迁的战争为何至今还在被人们谈论?这要从三十年战争对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说起。 三十年战争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历史上最惨烈、人口伤亡比例最高的一场战争。它的导火索是1618年波希米亚等级为反抗皇帝的专制、将皇帝的大臣扔出城堡窗户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这一事件打破了自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订立以来长达60多年的帝国和平。战火一触即发,燃遍德意志。德意志诸侯各自站队,西班牙、丹麦、瑞典、法国乃至英国、荷兰和俄国均介入进来,或暗中资助代理人战争,或直接参战,将一场原本只是帝国内部冲突的战争一步步升级为欧洲大战。通常情况下,根据主要参战方的变化,历史学家将三十年战争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波希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2/1623)、丹麦尼德兰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和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战争中涌现出瓦伦斯坦、古斯塔夫二世、蒂利等乱世枭雄。1644年起,交战双方边打边谈,分别在相距不远的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举行谈判,直至1648年达成协议,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战时和战后的一系列双边与多边条约构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且将主权国家等国际法概念应用于近代国际关系并影响至今。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Johannes Burkhardt)教授的《战争的战争(1618—1648):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恰在2018年问世。1943年,布克哈特教授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曾在汉堡和图宾根攻读历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哲学,1971年获博士学位,1984年获近现代史教授资格,主攻七年战争和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