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录

[日] 内山完造
图片 图片 插图 图片: 内山完造(1885—1959) 图片: 鲁迅与出席木刻讲习会的文艺青年们合影(1931年8月22日)。 鲁迅右侧是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内山嘉吉当时是一名美术教师,应兄长之邀,暑假来华讲授木刻,由鲁迅亲任翻译。战后,内山书店在东京神保町重建,内山嘉吉是店长。 图片: 鲁迅与内山完造和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在上海新月亭合影(1936年2月11日)。 图片: 鲁迅1931年书赠内山完造(“邬其山”为“内山”的日语谐音)诗:“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图片: 鲁迅在千爱里避难时,与内山完造(左一)等日本友人合影(1934年8月29日,摄于内山寓所前)。 图片: 1933年初夏,鲁迅与内山完造摄于内山寓所前。 图片: 位于上海北四川路上的内山书店。 图片: 鲁迅与铃木大拙(右二)等日本朋友合影(摄于1934年5月10日,内山寓所前)。 图片: 鲁迅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1936年10月8日,摄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 《花甲录》与内山完造的中国观 刘柠 在中国,内山完造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是有很高的知名度。当然,多数人知道他,是因了鲁迅:从战前到战时,上海的内山书店,是中日关系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鲁迅人生最后十年的常去的地方。因此,谈论内山完造,必谈内山书店和鲁迅,内山无疑是当世最有资格称“知鲁”者之一。 可问题是,内山与鲁迅的交往,满打满算,不到十年,未及他旅中生涯的三分之一。在结识鲁迅前,内山已有十余年在中国社会的“潜水”,其中国观已然成形;鲁迅去世后,内山复有十年的历练,中国观仍未改其宗。事实上,鲁迅构成了内山中国观的一个要素,或者说提供了某种支撑。 作为明治中期出生、大正初年即来中国闯荡的日本人,内山的中国观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是作为底层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