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20年10月

拉兹 主编
科学 空母小传——那些搭载飞行器的飞行器 文/索何夫 从1990年代的“雷电”系列到2010年代的《星际争霸2》,在诸多科幻游戏中,如“航母”一般,能供作战飞机和其他飞行器起降,且自身能在大气层飞行的“空母”颇为常见。但在现实中,造出这种大家伙却不太容易。毕竟,在大气层内的飞行器上对其他飞行器“收放自如”是极为困难的事儿。 为什么呢?首先,要制造大到足以担当“母舰”重任的飞行器本身就已经足够困难了。但更重要的是,空气动力学决定了:越是大质量、高速的飞行器,在飞行中产生的气流就越复杂且不稳定,如果只是“放”,倒还不算太过麻烦:许多早期空地/空舰导弹,比如苏联人不成功的AS-1“狗窝”,就是直接在缩小后的米格-15的机体上装载了简易的自动驾驶仪、雷达和无线电指令系统。但要“收放自如”,可就极为困难了。尤其在两架或者多架动力飞行器互相接近时,密集且无序的乱流会严重干扰对接,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因此,现代已经少有类似的尝试。 不过,虽然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困难。但在航空业发展史上,让航空器作为“母舰”,投放其他载人飞行器的想法却出现、甚至被实践过不止一次。虽然大多数时候,这类尝试都被证明不尽如人意,但作为不断试错的历史,它们确实曾经为人类航空业的技术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铝与氢的时代——在飞艇上的最初尝试 最初的类似尝试出现在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虽然自1903年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展神速,但20世纪初的飞机仍然太小、太脆弱,无法作为“母舰”使用。而更大、相对稳定的飞艇就有幸成了第一代“空母”。从1915年开始,德意志帝国的齐柏林飞艇部队便不断对英国本土实施空袭,直到在1917年后让位于发展成熟的“哥塔”和“巨人”轰炸机为止。在这些行动中,如何有效观察轰炸位置、确认毁伤效果成了一个难题。作为解决方案,德国飞艇部队发明了一种搭载在飞艇上的侦察吊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