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里芬难题”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王芳
前言 著书立说,在我心目中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 虽说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总是有很多机会要写东西。想要通过考核或是职称评定,论文、报告、教材等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哪个也少不了。但这么多年下来,对于把自己名字印上封面、独立完成一部学术著作这件事,我一直犹豫不决,总觉得时机和条件还都不够成熟。 什么叫时机和条件的成熟呢?大概就是能够较为系统地把一个问题想明白、写清楚吧。可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过程的,事物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人的思想也会变化。如果还不能充分肯定已经“想明白”,真的可以做到“写清楚”吗?与其这样,不如等什么时候想好了再动笔吧。就这么自我安慰着。一直没想好,也就始终没动笔。 了解我的师长、挚友们其实早就看穿了。他们只用两个字就极为生动、传神地诠释了我所有的内心纠结。一是“怕”,二是“懒”。白纸黑字,学术专著,于我的确是有压力的。说来说去,都是因为缺少以著书方式向大众展示自己思想的勇气和胆识。再加上一贯的拖沓作风,总觉得不着急,以后有大把时间去整理那些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结果呢?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 事情一拖再拖,终于无法再拖了。说来奇怪,当一个事情从“可以做”变成“必须做”的时候,也就没有了讨价还价,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顾虑和借口也就全无用武之地了。没有退路也就只能前进了。 最早接触货币国际化问题,还是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只是很幸运地跟着陈雨露教授和杨明师弟合作完成了一篇论文,却让我从此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篇题为《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的论文,主要针对货币国际化收益搭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实际数据具体测算了美元国际化经济利益中可计量的部分(包括1981—2002年间实现的美元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美元储备投资产生的金融业净收益,此外还对1946—1980年间美元国际化产生的金融业净收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