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的初创公司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出品
图片 卷首语 让初创公司更具韧性 图片 创业着实不易。诚然,有一些初创公司让我们着迷,比如Uber和Airbnb那样的“独角兽”,募集了大量资金,开辟了快速增长的途径。但是多数初创公司都半路夭折,即使它们并不缺乏客户和现金,商业模式也前途无量,但最终也未能幸免。许多时候,初创公司的问题仅仅在于无法规模化。对此问题的标准答案是应该引入成熟模式,让组织专业化。但这些老生常谈通常没用。 图片 本月聚光灯文章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在《让初创公司渡过“青春期”》(12chapter_001.html)一文中,哈佛商学院的兰杰·古拉蒂和艾丽西亚·德桑图拉为初创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套框架体系,该框架不仅可提高公司的能力和效率,还能让公司在寻求不同发展机遇的同时,适应规模扩大后的复杂局面。 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克里斯·祖克和詹姆斯·艾伦在《只需三步:重启公司增长引擎》(12chapter_003.html)一文中探讨初创公司“失速”问题,即在公司规模扩大、事务渐趋复杂时,突然遭遇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大幅下跌的情况。他们提供了重新培养“创始人心态”以重启增长引擎的应对办法。 在《初创公司需要“精益战略”》(12chapter_002.html)一文中,哈佛商学院戴维·科利斯表示,战略和创业往往被视为截然相反的两极,但实际上这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他主张公司把自下而上的精益创业工作与自上而下的战略管理指导结合起来。 当然,这些方法无一能确保成功,不过应该能帮助你增加获得长远胜利的几率。 图片 殷阿笛(Adi Ignatius)作者为《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 致读者To the Readers 认知时代来了,企业如何认知 技术创新对于商业世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巨大。因此,追赶技术潮流或追逐技术标签,成为很多企业的标配,中国企业同样如此。从30多年前中关村各种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