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美] 皮厄特拉·里佛利
前言 学生抗议如何促使商学院教授走遍世界 1999年2月的一天,天气寒冷,在乔治城大学校园内,我目睹了100名左右的学生在希利大楼的台阶上集会,该大楼是校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哥特式建筑。学生们义愤填膺,校园警察在人群周围巡逻,以防不测。演讲者一个接一个拿起话筒,他们几乎每说一句话人群中都会响起欢呼声。众多集会者目标一致,他们认为公司、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些坏家伙无情地压榨全世界工人的尊严和生计。不久之后,在西雅图召开的WTO年会上,有超过五万多名持类似理念的抗议者加入学生大军。到了2002年的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上,抗议人群已增至十万人。反对全球化的抗议者给两家机构在加拿大魁北克、意大利热亚那召开的会议带来了阻碍。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WTO会议,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加入了抗议者队伍,因富国、穷国之间的严重分歧,这次世界贸易谈判破裂。反全球化的抗议者来自大学校园、劳工联盟、宗教机构、倒闭的纺织工厂、人权组织和非洲棉农,他们团结在一起,被统称为“全球化的反对者”。 起初,反对者的冲击令WTO措手不及。即便是“左倾”的《华盛顿邮报》,调查发生在西雅图的骚乱时,也颇为不解,“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在第二天的社论版上问道。从IMF大厦的高层办公室望去,楼下面全是社会底层人士组成的反对者。这些人动机良好却不明内情,毫不含糊地阻碍着人们通往富裕的唯一道路。因为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常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为贫穷的人和受压迫者带来的是救赎而非灾难。全球化的反对者怎能如此糊涂? 回到1999年乔治城大学校园,我看到一位年轻女士正拿着话筒激动地向人群问道:“知道你们的T恤是谁做的吗?”“是一个被拴在缝纫机旁,没有食物和水的越南儿童?还是每小时只能赚18美分,一天只能去两次厕所的印度女童?你们知道她与另外11个人共同挤在一间屋,跟人同睡一张床,每天只能喝点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