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志业

杨庆祥 金理 黄平
序:文学批评三人行 张燕玲 与新世纪十年对文学批评此起彼伏的质疑不同,近年文学批评颇获赞誉,并显示出从内向外生长的新气象,其勃勃生机主要来自“70以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成长成熟。其中时常被人提及的是“80后”杨庆祥、金理、黄平的三人行,三位青年才俊分别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不是同根生,却是同时长;虽各有师承,却相携同行。三人常常共同署名著文,或对话,或论述,或同会讨论,让我等老生疑似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人相重、文学批评多对“双打”的黄金时代。于是,在业内,“80后三人谈”便成为文学批评界一件标志性的文学事件,其意义也许会日久弥深,眼前三人合集《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便不止于纪念和佳话了。 “以文学为志业”,不仅仅是明志,也是“三人谈”栏目首期话题,更是三人相生相应的底色和出发点。如果说在习博期间,庆祥与黄平就在导师人大程光炜教授带领下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实实在在地重读八十年代的文学文本和文学事件是同门同道的缘分;那么,2009年在常熟范小青研讨会上,庆祥与金理同居一室,两位作为《南方文坛》2008年第5、6期“今日批评家”的彻夜长谈并相约同行,便是会心后的文学自觉了。他们既对自己的文学研究事业怀着天职般的虔敬,视之为个人的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更让人欣喜的是他们还富有平常心,他们不止一次与我谈到:高校青年教师生活清苦,要自己过好它,但能从事自己喜爱与理想的谋生职业已经是幸福了。关于职业与天职的关系,他们有着清醒的理性自觉。 最早见诸报刊的三人谈,是发于《上海文学》2011年第6、7期的《“80后”写作与“中国梦”(上下)——“我们时代的文学想像与文学生产”之一》。同年8月,在《南方文坛》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作协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期间,我与三人达成共识:《南方文坛》2012年开辟三人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