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肃慎猫
序曲·致流萤(To Fireflies) 在这些年的田野过程中,我听到知青们最多的感慨,就是子女对他们过去的故事没什么兴趣。“每次和孩子说,他就反问‘既然不想去,为什么要去?又没有人逼着你们去,去了也可以回来嘛’,完全说不通”;“孩子倒是愿意听我们说,不过我也明白,孩子们自己事情也多,压力也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看他们挺烦的,我也不想说。”我想起几年前曾经给90后本科生代课,在播放了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国》之后,我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看待文化大革命?”一个坐前排的男生,看上去就像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认认真真、字正腔圆地道:“我觉得那个时候人都特别坏,而且特别傻,那个年代很不好。”我一时竟无法认同也无法反驳。英文中有一个词,Stereotype,即“刻板印象”,比如“独生子女都娇气”,“90后都跋扈”,“女人离了婚就不好再嫁人”,刻板印象让人们免于深思熟虑和创新进步,囿于熟悉的comfort zone。 《亚热带雨林的一千零一夜》上线后,收到了很多来自90后的好评,很多人表示“作为90后,第一次知道那个年代的故事,很震撼”,也有极少数人表示“知青一代都是傻X,他们受苦活该。”无论是觉得知青一代“可怜”还是“可恶”,恐怕都是简单的“刻板印象”,对于一个年代、一桩历史事件、一群历史人物的描述,从来不能用寥寥数语来完成,即使我在《亚热带雨林的一千零一夜》中用了洋洋洒洒的四万字篇幅,也不可能完整的还原革命年代的历史故事。不过,在我看来,不妨暂时放下价值上的判断,放弃“可恶”、“可爱”、“可怜”、“可耻”这些情绪的、道德的标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人的行为,我们会发现无论这种行为在当下的价值体系看来合理还是不合理,总有其从一而贯的逻辑。 所以我又动笔写了这篇《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依然是真实的知青故事。其一,我希望能够回答开篇中提到的知青子女们常有的困惑“没有人逼你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