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地理·新台湾制造

世界遗产地理
卷首语 多年前,因为策划两岸纪录片交流影展,我第一次去了台湾。去之前,根深蒂固在脑中的台湾印象,是语文课本里那篇《日月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于是,在我的想象中,台湾应该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外桃源。 等到了台湾,才发觉现实与期待有差距。相比内地常见的大山大水,台湾的风景看起来是如此袖珍。就连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也小得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印象中竟以为翠玉白菜与白菜实物同等大小)。就这样,失望的观感慢慢弥漫开来,成为我第一次台湾之行的印象。 但几年后,等到第二次、第三次去台湾,等到自己已不再像个游客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景点,台湾又不同了。我在台北或是台中、台南住下来,慢慢感受。自如地流连于台北永康街的咖啡馆、师大的夜市、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敦南书店、华山园区的创意市集和光点影院,漫步台中美术馆的展览、垦丁音乐节的海滩,这时,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台湾竟能生发出如此大的魅力,让人恋恋不舍。 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发展到当下之台湾,台湾的定位与形象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今之台湾,艺文氛围浓厚。遍布台北的诚品书店,与新光三越等商场里的奢侈品牌有别,聚集了本土不少文创品牌,给台湾抹上一笔别样的文化风景。松烟创意园区、华山创意园区等文创园区成为市民新的活动场域,各种创意市集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还有遍布台湾各个角落的独立书店、出版社。我至今还记得2012年那次台湾之行,当我在淡水老街被各种小吃狂轰滥炸而无所适从时,推开“有河BOOK”的店门,瞬间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文艺清新的小书店,遗世独立般隐藏在喧闹的街道中,那种感觉如清风拂面,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台湾文创蓬蓬勃勃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几次去台湾,发现台湾城市发展速度很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台湾友人每次来大陆都惊呼大陆城市的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台湾经济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