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先知
邓诗来
前言
《周易》是中国文化始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元典,是经典之经典!几千年来深刻地塑造着中国文明,甚至超越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长时间地在世界广为传播。她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世界学人如痴如醉地研究它。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诚然,《周易》是崇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成了两千五百年来无法超越的伟大元典。
春秋末期至战国末期的战争离乱,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乃至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这期间中国三百多年的文化断层,致使战国之前的经典文化湮灭于断层的砂砾之下。尤其《周易》文辞古老而简约,中国文字长期演变派生出的多义性犹如迷宫布满陷阱,因此,西汉以来,《周易》被译注得扑朔迷离,异见纷呈,晦涩难懂。
当今,中国崛起之际,人们渐渐恢复了文化自信,开始找寻自己的文化根源,于是出现了国学热。但很多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坦言看不懂《周易》,对于《道德经》《论语》的很多解释也疑惑重重,看的版本越多,愈是迷惑。
高级的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导师的口口相传和释疑解惑,尤其是《周易》《道德经》《论语》等因为文辞极其凝练简约,中国文字的多义性又容易产生歧义,这些元典在战国时期要想完全把握原意,已经实属不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给中国元典文化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等到西汉王朝建立,需要文化治国时,国家图书馆空空如也,于是号召全国献书,临时召集人来译注经典。但“焚书坑儒”造成的文化断层,在西汉时期已经坍陷太深,勉为其力地攀爬也只能达到先秦文化高度的一半。西汉以降对《周易》的译注,只解对了不到百分之四十,约百分之六十的卦爻辞译注错了;对《老子》《论语》的理解也只解对了一半,那错误译注的一半,不但是违反逻辑的,更致命的是违背道德的。甚为羞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