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
中文版自序与志谢 本书主要内容是透过我多年来追寻元四大家之一吴镇真迹的历程,阐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由于英文版1995年即已出版,距今间隔十多年,此时回头再看书中某些观点,未免“觉昨非而今是”,但因无法于中文版一一修正,只能以“附言”方式穿插说明,也希望有机会将近期最新的研究心得另以专书呈现。此外,由于当初英文版的写作是以外国读者为对象,未必切合中文读者,加以透过翻译,有时或许无法确切表达原意,在此也先祈读者谅解。 本研究于1981至1982年在台湾大学担任讲师时,初稿完成后送到我原先就读的普林斯顿大学亚洲艺术研究所,希望申请复学并据以撰写博士论文,但却遭到拒绝。1984年秋,我向台大请假,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博士学位,本书大部分内容即是1986年于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整理后的研究成果,并于同年递交为博士论文。1987年通过博士口试后,我赴澳洲墨尔本大学任教至1989年底,而在该校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担任首任学院基金会研究员时,为配合由香港大学正式出版成书所需,又增添一些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外的素材,加上另一篇完成于1989年2月有关现藏于上海及美国华府两件传吴镇“渔父图卷”的研究。这次中文版还多收录了一篇1986年发表于《东方艺术》(Oriental Art Magazine)学术期刊的论文作为“前言”,使得内容更加完整。 回顾我对吴镇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当时为了能到台北的故宫亲身体验并深入检验中国绘画作品,特别由加拿大迁居台北。经过一年的提画观画与反复思索后,我的研究重心由辨别吴镇名下作品的真赝,转变为大师究竟是否尚有真迹存在人间?如果有,又该如何辨识?因此我决定逐步抽丝剥茧,以自己的经验寻找出一套研究古人书画的有效方法论,未来并打算写成研究所的教科书。但我同时也希望以推理写作的模式,将整个鉴赏过程及方法有系统地呈现出来,让家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