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

曹卫东
德国思想史 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 曹卫东 汪尧翀 引论:何为德国表现主义? 正如思想史或艺术史上各类“运动”一样,“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us)看上去也像一片色相斑斓的星云,其中群星璀璨,一时竟无法确定它恒定的中心,面对的也始终是弥散的边界。这是一场波及甚广、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拥有自身的效果历史和精神地形图。不过,当试图去解释究竟何为表现主义时,马上就会遭遇该术语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献传播史。 几乎任何一本研究“表现主义”的著作,都对这一概念的词源考据津津乐道。贡布里希的看法可谓道出其中奥妙。在他看来,表现主义一词指称复杂,不甚恰当,但与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对等,容易记忆,便于传播。因而,在20世纪万花筒般的艺术试验中,表现主义很容易脱颖而出,不仅作为艺术反叛精神的开路先锋,而且用来泛指表现艺术这一庞大的阵营。因此,词源考证能够为了解表现主义的兴起提供佐证,却无法解释这一概念内涵的缩张。 让我们来检视一下关于“表现主义”词源出处的形形色色说法:一些研究者认为,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韦(Julien-Auguste Hervé)首次以“表现主义”(Expressionisten)为自己的自然风景习作命名,并参加了在法国巴黎独立沙龙举行的画展;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该术语被批评家路易·沃塞勒(Louis Vauxcelles)用来形容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称之为“表现派”(Expressionist);还有一种稍带逸闻趣事色彩的说法,认为这是画商保罗·凯西雷尔(paul Cassirer)的创造,为了将佩希施泰因(Hermann Maxpechstein)的画作与印象派区别开来,他使用了“表现主义”这个说法。 无论如何,表现主义这一词源在有确定文献可征引的范围内,其最初仍然是用来指涉法国艺术家的。19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