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英] 简·奥斯汀
导读 据《宋史》记载,北宋元丰二年三月,己未科殿试“赐进士、明经诸科开封时彦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同学究出身总六百二人”。在这602个金榜题名的幸运儿当中,获神宗钦点第三名的陈瓘可谓少年得志:这位新科探花郎生于嘉祐二年,此时年仅二十二岁。陈瓘自此宦海浮沉四十五载,于宣和六年二月在楚州逝世,“敕葬广陵”。 陈瓘字莹中,号了翁,曾与王安石、蔡京等同朝为官;他学问渊深,著述颇丰,“在徽祖朝名重一时”。他去世整整二十二年以后,也就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七月,高宗因“近览瓘所著《尊尧集》,无非明君臣之大分,深有足嘉”,于是“诏故赠右谏议大夫陈瓘特赐谥忠肃”,后人因此尊称其为“忠肃公”。但陈瓘在清朝以后的声名,却主要来自《宋稗类钞》上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 这则传说出自《宋稗类钞》卷一“遭际类”,全文如下: 陈了翁之父尚书与潘良贵义荣之父,情好甚密。潘一日谓陈曰:“吾二人官职年齿,种种相似,独有一事不如公,甚以为恨。”陈问之,潘曰:“公有三子,我乃无之。”陈曰:“吾有一婢,已生子矣。当以奉借,他日生子即见还。”既而遣至,即了翁之母也。未几生良贵。后其母遂往来两家焉。一母生二名儒,前所未有。 由于潘良贵也是宋代名臣,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无疑是绝佳谈资,甚至连袁枚也在《随园诗话》中予以引用,感慨“此事太通脱,今人所断不为”。 然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宋稗类钞》在很大程度上是潘永因的虚构作品,视之为小说家言则可,信以为真容易以讹传讹。《四库全书》提要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此书辑录内容“皆不著所出”,可惜纪昀、陆锡熊等又强作解人,辩称“盖明人编辑旧文往往如是,永因尚沿其旧习也”。其实陈、潘两家世代为官,假设真有“宋稗”,亦即时人撰写的关于这两个望族的文章,理应不会出现基本事实错误。但这个传说破绽百出,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它是不通宋史的潘永因杜撰出来的。 陈瓘之父陈偁“官至知洪州”,从未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