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回忆

蔡天新
图片: 1974年春天的蔡天新,这是他童年在户外拍摄的唯一一张单人照。 图片: 我童年生活过的村庄。(蔡天新绘) 图片: 1939年,在读高中的父亲。 图片: 1947年夏天,父亲在北京大学。 图片: 父亲(前排中)与同学在北大。 图片: 1948年春天,父亲在北平。 图片: 年轻时的母亲(具体年份不详)。 图片: 1951年,在海门文化馆工作的母亲(有母亲签名)。 图片: 1950年代末,在水库工地做广播员的母亲。 图片: 解放初期的外婆、四姨、大舅母和表兄、表姐。 图片: 1970年2月,七岁的天新和未名、母亲。 图片: 1973年3月,十岁的天新和母亲。 图片: 1973年,天新小学毕业照,头发上的缺口系沥青所粘位置。 图片: 1968年,未名(后排右一)与初中同学合影。 图片: 1977年,天新(前排右一)与高中同学合影。 图片: 1972年,未名作为知青回访团成员途经南京时游览中山陵。 图片: “文革”后期的父亲。 图片: 1974年春天,天新和子鹏在黄中。 图片: 1974年春天,天新和父亲的唯一合影。(子鹏摄) 图片: 2009年夏天,天新和四姨(83岁)在江都。 序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尽管地点和时间各不相同,每个小生命的降生过程却大体相似,总会伴随一阵剧烈的疼痛和一声幼稚的啼哭。可是,童年就不一样了,她既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包含了显著的地域特色,更与父母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而在我看来,童年与出生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前者有着时间上的延续性,后者只是生命这根线段的起点。换句话说,童年是一段历史,犹如王朝的开国皇帝,其来龙去脉和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朝代的兴衰和荣辱。因此,每个人的童年都值得回忆、探究和玩味。 20世纪60、70年代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