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美] 扎克·易卜拉欣 [美] 杰夫·盖尔斯
人不过是其思想的外化。心有所思,人即成之。 甘地 译者序 逃离仇恨的基因 张秋晴 2015年年初,刚从欧洲回来,我就接到旧时在TED to China(TED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首字母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译制部老友Kevin的消息,说中信打算把TED Books引进中国,正在物色翻译,问我有没有兴趣。当时工作上项目压得紧,还有些迟疑,但是看到邮件里发来的一本书,立刻眼前一亮——正是这本《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之所以和这本书产生火花,起初是因为我对国际事务与宗教的兴趣与经历。在大学期间,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英语辩论上,足迹跨越欧亚,结交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信仰和成长经历的辩友。在看到校园之外更广阔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对国际关系认知的匮乏。因此,在马德里IE商学院上学期间,特地多选了IE国际关系学院的课程,师从前任联合国驻科索沃、卢旺达和海地官员,欧洲智库FRIDE的主席何塞·路易斯·埃雷罗教授。在这门围绕当代国际冲突与争端解决问题展开的课程中,教授反复提及约翰·加尔通(John Galtung)的“文化暴力”概念,即选择性地放大并具有目的性地诠释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并用之为直接性或结构性的暴力进行辩护。书中的当代宗教激进主义正是这一概念的典例,通过对宗教经典的极端主义解读,为其进行直接性暴力行为(恐怖主义袭击)进行辩护,并以此对结构性暴力(如对同性恋和犹太人的歧视与仇恨)加以正当化与合理化。因此,对于商科出身的我而言,翻译这本书成了在课业和工作之外,对国际关系这一领域学术热忱的延伸。跟随着扎克的笔触,翻译着他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我对文化诠释在正当化暴力中所能起到的强大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但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三个观点。 其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