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月下
自序:因独立而完整,因自由而健康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这样的创意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想到,他们对自由的重视远远超过对道德的维护,最早认识到道学家们作为枷锁对人性的扼杀。从平等到独立到自由,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种族,阶级,性别。其中性别是最最原始的分化,最自然的形成,多少年来,对女性的压制以至于让女性自身都认为自己是“第二性”,波伏瓦看清了这个问题,杜拉斯践踏了这个规约,伍尔夫否定了这个定理。女性主义如雨后春笋,在法国先冒了芽,然后波及英美,再艰难地传入中国。 中国的女性,在一种虚假的局限的平等中寻求自由,已经极端“物化”的女人把物质的积聚当作自由的获得,把对男性的控制当作对平等的获得,而大多数没有获得的女性把这些当作目标,忧心忡忡,疑神疑鬼,成了感情的奴隶,物质的奴隶,没有心灵的自由,从来不成其为完整的人。她们仍旧是附庸。就像在博客上那些自诩成熟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男人如何听话,如何成功;而另外一些女人,则在抱怨男人的窝囊、花心、不负责任。她们的重心仍旧是男人,她们不懂得自己也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也是《蜗居》《宫心计》《婚姻保卫战》等庸俗片子大肆盛行的原因,像一句电影台词: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这些传统女性(即使现代社会,婚姻也被大多数人视为最高幸福)自己不自由,视“妻子”为唯一职业,还要把那些自尊自爱追求独立的女子拉下来与她们一起受奴役,否则就被称为“出格”,被看作“异类”,被抨击,被防备。或者无论事业多成功但未成为“妻子”就要领受怜悯的目光。 当然,爱情是美好的。独立不意味着敌对,自由不意味着自私。伍尔夫在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不代表愤怒地与压迫她们的社会切断联系,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而是向社会开放,与男性联结,她觉得最正常、最适合的状态是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和工作。 爱情,当然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