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日] 狭间直树
总序 还在清华国学院尚未复建之前,我和陈来兄就猫在家里,大致设想了未来的“三大讲座”,也就是将要设在清华园里的“梁启超纪念讲座”“王国维纪念讲座”和“陈寅恪纪念讲座”,它们将分别处理“思想与宗教”,“美学、比较文学与汉学”和“边疆民族史”的不同课题。 也是早在那时,我们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工作将是接着梁启超,特别是接着他所创建的“讲学社”来做的。正因为这样,我在本院所接受的第一次访谈中,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这样提出:“这种讲座形式本身,就是对本院传统的一种继承。不知你是否了解,中国现代史上几次最著名的来华学术交流,就是由梁启超组织的讲学社所发起的,该团体曾经每年一个,先后请来了美国哲学家杜威、英国哲学家罗素、德国哲学家杜里舒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到中国来进行较为长期的学术交流,不仅在当年轰动一时,而且对于此后的文化也是影响久远。” 嗣后,幸赖学校与社会各界襄助,新的清华国学院甫一成立,我们的纪念讲座也就同时启动了。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从美国邀来了德里克教授、梅维恒教授和包华石教授,从英国邀来了麦克法兰教授,从法国邀来了巴斯蒂教授,又从日本邀来了狭间直树教授,——算起来已是累积了六次,而每次都为清华同学带来了精心设计的八周课程。 当然,在这么个“学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对话意识也变得更强。正因为这样,我的每次开场白都要开宗明义:尽管请来的都属于名重一时的学者,但他们却并不是来照本宣科的,否则就跟又翻译了他们的哪本书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了。相反,他们被如此郑重其事地邀来,就是要到气氛活跃的课堂上,跟中国学者各抒己见地进行交流,甚至来跟学生们唇枪舌剑地交锋。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还专门进行了制度设计,同时请来专业对口的中国学者来充任各个讲座的对话者,以便让同学们能从中看到,问题意识从来都是有“前理解”的,而知识生产也从来都是方生方成的。因此,真正会读书的读者和真正会听讲的听众,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