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宅一生
紫箫
诗歌与读者之间,总存在一种莫名的缘分。这种“读”与“被读”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偶然性。这和诗歌的产生和它的发表渠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下,关于诗歌论述的文集数不胜数,并且拥有比诗歌本身更多的读者。坦白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那些探索诗是如何产生的论著,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庆幸,我遇到一群人,纠正了我对理论的依赖性。他们告诉我,对诗歌最有效的探索方式就是用写。
我说的是——新诗典互动,这个由新诗典诗人们组成的,在24小时内完成对一个诗歌元素创作的互动练笔群。自2012年成立至今,互动群不间断创作接近600期,形成文本字数已过百万,堪称“当下最Hard的诗歌训练营”。我认为,他们是当下对克里利等人推崇的“平常事物皆可入诗”理论,最具有实践性的写作群。
在互动群中,我最先接触的,是作为群主的“伪90后”诗人蒋涛。蒋涛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那么爱玩,爱折腾,但在道德上又是保守的。他特立独行,就像他的诗,始终能让你感觉好玩,感觉新鲜,其诗的骨子里却有一种严肃性。当然,你别和他谈诗歌理论,他根本就不懂你在说什么。用诗人徐江的话说,这玩意儿对他无效。
随后认识70后的摆丢。摆丢是在伊沙的《新诗典》被挖掘后,步入诗坛的。在此之前,他已写作多年。多年来,他当过军人、开过锅炉、做过足疗,生活的奔波没有让他放弃写作,反而越写越稳。这不禁让我想起,伊沙新作《切身经历》中写:心术正,并且无贪欲的人,会得老天爷出手相助。可见,不仅是诗歌与读者存在“缘分”,诗人和诗人之间,也是存在“缘分”的。
相比蒋涛这个“伪90后”,正版90后的鲜丹更有活力。他的诗像他写的小说,用戏剧的语言在和现实对抗。正如他本人,一面有青春洋溢的个性,一面又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表现出悲观。或许,这就是时代的特性。
参加互动较晚的袁源、宋壮壮,都是80后诗人,两人风格却是大不相同。袁源注重全诗整体格局,讲究炼句;宋壮壮“不修边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