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年,卡夫卡

[奥] 卡夫卡
代译序 叶廷芳 中国的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常常站着一个女人,这女人通常是他的贤妻。但终身未婚的单身汉卡夫卡背后站着的却是一个男人——马克斯·勃罗德!试想,如果没有勃罗德,则卡夫卡未必能在成名前及时认识莱比锡的出版商罗沃尔特和柏林出版商库尔特;没有勃罗德,则卡夫卡的大量遗稿很可能被别的什么人按照作者的遗愿真的“付之一炬”了;没有勃罗德,谁有作家的水平和眼力,付出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将卡夫卡大量散乱的遗稿一一收集并编辑成书及至全集出版?可以说,勃罗德的行为谱写了一曲最动人的友谊之歌!这里用得着清人何晚晴的一句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一对犹太民族的优秀儿子,他们的莫逆之交早在大学年代就开始了。除了被歧视民族的共同命运以外,为人正直、真诚的相似品性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当然,共同的爱好——文学也许是更重要的情感纽带。在这方面,勃罗德比卡夫卡成熟得早。在他们结伴旅游之时,勃罗德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而且在艺术、音乐批评方面都显示了才华。这时卡夫卡的成名作正躁动于母腹之中。这时期可以说勃罗德堪称是卡夫卡的生活老大哥和文学引路人。1911年两人的南欧(瑞士、意大利和法国)之行和1912年夏末的魏玛旅游,对双方的友谊是个有力的促进,对卡夫卡的创作更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主要是他们路过莱比锡时,勃罗德将卡夫卡介绍给知名出版商罗沃尔特,遂使罗沃尔特当即向卡夫卡约稿。这使卡夫卡受到鼓舞。该出版社后来成为出版卡夫卡作品最多的德国两家出版社之一(另一家是柏林的库尔特出版社)。 这两次欧洲之行是卡夫卡最先倡议的,并明确提出各自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说明卡夫卡有意识地将外出旅游当作文学试笔,而不是一般的度假休闲或游山玩水。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非常注意对所接触到的人物的表现特征和性格的描写(而勃罗德则更注意对环境包括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的描写),明显是在进行写作训练。一个伟大作家的文学抱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