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避开战略“陷阱”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图片 序:当我们谈论战略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李剑丨文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首席编辑 战略是个挺暧昧的词儿。到底该如何理解它呢? 据我所知,我们常把战略与规划、决策、抉择、竞争等说法混在一起。但每当说到战略时,往往又含糊不清或者语焉不详,所以战略在很多人脑海里唤起的形象是不同的:有的以为战略是开辟有吸引力的市场;有的以为是构建核心能力;有的以为是差异化和市场定位;还有的认为是赢得持续性竞争优势。 这些各异的看法和结论,经常让人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导致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想办法对战略进行一些界定,从而使它变得清晰。 本文将介绍4条标准,它们可以帮你更好地认识战略。 攫取与创造,刚性与弹性 事实上,在战略研究之初,其内涵并非十分严谨与确切。大多内容是以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和SWOT分析为主的一些常识性方法。 这一现象在1979年被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彻底改变。彼时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首篇文章《竞争力量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随即点燃研究领域对战略的热情。 接下来,各种战略理论陆续出现。影响力较大有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在《企业资源基础论》(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中,提出的战略概念:资源基础理论(RBV)。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在1990年发表的名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则让RBV理论在企业管理者中流行起来。 再后来,更为热门的战略理论包括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逐渐形成的颠覆性创新理论,以及钱·金和他的合作者在2005年提出的蓝海战略。 理论的综述到此为止。我想说的是,我们无法穷尽理论,要真正了解战略也无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