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世襄在一起的日子

田家青
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此两词是杨乃济先生对王先生的评语。 “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 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弘扬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 从看到的各种宣传介绍以及人们的言谈中可以发现,大家对王先生的真正学术成就和贡献未必十分清楚,也很难想象他所付出的艰辛,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当时业界对他的印象有点像现今社会对他的普遍印象: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可又都说不太清楚他在学术上到底高在哪里。所以当年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业界评判一个人的真实水准是术语的应用,交谈中,我发现他对这些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远高于工匠的是他能讲出许多术语在历史上是何时和如何出现的,以及与其他相邻领域之间术语的对应关系,哪些是原创的,哪些是借用的,哪些又是在历史某一时期被误传,写成错字,最终以讹传讹,错成事实。这等功夫绝对是“玩儿”不出来的! 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后来,这些本由匠人们世代口传身授,沿袭至今的支离破碎濒临失传的术语,终被王先生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划时代地整理并创立了名词术语体系,计千余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套体系又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