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开心就看书
雅君
《沈从文的后半生》:落魄又孤独者如何自我突围
张新颖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一开篇就是1949年,沈从文自杀——他“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 ,两腕脉管也割伤 ,又喝了一些煤油”——方式决绝惨烈,但因为家人发现得早,送医院抢救及时,沈从文活下来了。
这场他本想用来为生命画上句号的自杀成了他后半生的起点,拉开了一场大戏的序幕。
四十七岁的沈从文从此告别文坛,与古衣漆器、坛坛罐罐为伴。半路出家的他居然成了新中国杂文物研究奠基人,写出了五十四万字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而在学界,关于沈从文的传记多侧重写沈从文1949年之前的生活,展示他文学家的一面,至于他转行杂文物研究的后四十年则少有详细论述。
1949年后留在内地的知识分子中,很多比沈从文更有才华的人后来都无所建树,但沈从文却在历史中留下无法忽略的一笔。他是如何做到的?
沈从文的存在把一个问题丢给每个人:“在力量强大的社会、时代面前,柔弱的个人能够做些什么?”这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想通过《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来探寻的。
沈从文的检查根本不像检查
张新颖最初对沈从文好奇是因为看到1949年之后,沈从文写的那些检查和个人总结。“别人的检查大多是规规矩矩认错,而沈从文的检查根本不像检查。”
比如,上革命大学期间,他写了《我的感想——我的检讨》一文,说“如有人问我, 到革命大学了些什么?我应当说 ,由于本人政治水平不高,进步实看不出。”交学习报告时,他几乎是逐条批评了座谈、理论测验等各种思想改造方式,说自己 “越学越空虚,越无话可说”。
而当时在革命大学,听个报告就痛哭流涕、表态悔改者不在少数。沈从文怎么这么异类?他的坦率是怎么来的?
“沈从文的所思所想所行颠覆了我脑子里对建国后知识分子的固有印象,他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就想多看看他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之后了解越多,越觉得他独特。”
“我生命实完全的单独”,这是沈从文自我评价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