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题解 《色》的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波兰。为什么呢?部分原因是,战争的氛围最适合于故事的展开。部分原因是,具有波兰内涵:甚至一眼看上去就能想到,这是模仿罗杰维楚芙娜(Maria Rodziewiczowna,1864—1944)或者查日茨卡(Irena Zarzycka,1900—1978)那类的廉价浪漫小说(这类的相似性在以后的模仿中消失了吗?),还有部分原因正好相反:要提示我们民族,除了在理论上……已经确立者之外,在他们的胸襟中还蕴藏着其他的冲突、戏剧、思想。 我并没有亲身经历战时的波兰。没有亲眼目睹。从一九三九年起,我就再也没有见识过波兰。我描写的内容,全凭想象。所以,这是想象中的波兰——请看官不要介意,描写有时候张狂、有时候想入非非,因为要点不在这里,这对于发生在那儿的事件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事。请看官不必在涉及国家军的议题(见第二部)中寻找批评的或者讽刺的意向。国家军可以认定我怀有的尊敬的态度。我设想出来了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很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地下组织之中,因为这是构思和在这里有点传奇戏剧式构思中的精神要求使然。无论有没有国家军,人总是人——到处都能够遇见遭受怯懦侵袭的领袖或者密谋所要求的谋杀。 维·贡 第一部 一 我要给你们说一说我另外的一次经历,也许最是命中注定的一次。 当时是一九四三年,我在昔日的波兰逗留,在昔日的华沙,在既成事实的底层。萧然寂静。我在左迪亚克、杰绵斯卡、伊普斯等原来咖啡馆里结交的一伙熟人和朋友,每星期二在克鲁查大街一个公寓里聚会;在那儿,大家一面喝酒,一面都还力求按照以往的方式生活,当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重新拾起往日的聊天话题和关于艺术的争论……嘿,嘿,嘿,在缭绕的烟雾之中,他们坐着、躺着,至今历历在目,有的瘦骨嶙峋,有的筋疲力尽,但是所有的人都大呼小叫、吆五喝六的。比如,一个人呼喊:上帝;第二个人:艺术。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