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抉择

[美] 杰尔姆·格罗普曼(Jerome Groopman) [美] 帕米拉·哈茨班德(Pamela Hartzband)
主编的话 听两位老外医生讲私房话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这本书的名字如果直译,应该是“人人都有几根医脑筋”或“天生有医心”,细琢磨,还真有几分道理,在当今的慢病时代,一位老鸟级(5年病史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通过体验习得与自学掌握的高血压、糖尿病诊疗知识,可能比一位菜鸟级住院大夫还要多,互联网的便利更使得新知识层出不穷。不过,面对医学知识洪水般的“涌现”,一般的患者还是缺乏专业的甄别和选择能力,怎么办?不是要继续增加知识投放,而是要提升患者家人的分析与鉴别能力,并且不能离开专业人士的引领与参谋。我的朋友吴海云大夫,他是301医院的知名专家,他给病人的忠告是交几位医生朋友,我的补充是,要找一两位能跟你说私房话的好医生做朋友,能说私房话,交情才深,关系才铁。 《最好的抉择》就是两位老外医生的私房话实录,把密友之间的私房话拿到大庭广众来说,其实有几分不忍,各位不是作者铁哥们儿的读者分享时也不必拘谨,姑且偷着乐吧。很显然,这夫妻俩不是科学主义、消费主义、知识至上的追随者,而是有科学头脑,兼具人文情怀,有过社会历练,对生命彻悟的智者。“老外”说话喜欢直来直去,说它是私房话,因为人家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穿靴戴帽,不卖弄知识与学问,也不寻求自我保护(说一半,藏一半),而是屁股坐在患者的凳子上,把心交给病人,真心实意地帮助病人与家属来做兵棋推演,绘制明智的框架图(整体决策)与详尽的路线图(诊疗路径)。穿越技术的团团迷雾,捅开消费的窗户纸,自曝家底,自叹无奈。如同兵无常势,战无常法,人类生命是一个美丽的谜团,玄妙无比,医学却只是一门不完美的学问。虽说诊疗决策离不开坚硬的科学与先锋的技术,更不能离开内心的德性与人性良知,面对时而生机无限,时而危机重重的医疗迷局,即使医生人人都宅心仁厚、一往情深、百拼千搏,最后还有可能万般无奈、忍痛撤离。若要给医疗“兵法”一个精准的归纳,两句话: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