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2016年9月上(No.073)

虹膜出版
编辑团队 magasa:影评人,为多家媒体撰稿,曾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评委、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 LOOK:自由影评人。 郑文:媒体工作者。 本期作者 吴泽源:电影媒体编辑、记者。 林黎:游美电影闲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 Multivac:多年致力于翻译、介绍欧美漫画,希望让国内有更多人能了解这个庞大的世界。 talich:电子工程博士,从事癌症研究工作,并撰写关于电影文化、美国政治和历史的文字,先后出版《talich侃美国》(字节社电子书)、《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 《帕特·加莱特和比利小子》的八个切面(一) 吴泽源 在美国短暂的西部传奇史上,警长帕特·加莱特与狂徒比利小子的传奇是最著名的故事之一;而在短暂的美国电影史当中,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的1973年作品《帕特·加莱特和比利小子》(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或许是对这个故事最著名的演绎。那么它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或许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没有被人遗忘,却也不常被人记起。 听过鲍勃·迪伦(Bob Dylan)为影片创作的原声专辑以及从中诞生的名曲《敲开天堂之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人,要比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更多,而在导演佩金帕的作品序列里,这部电影的名声可能也比不上《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 1969)、《稻草狗》(Straw Dogs, 1971)甚至《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 1972)。在西部片的历史上,这部电影稳稳当当地占据着一席之地,尴尬的是,西部片在最近四十年里,一直是个半死不活的类型。 然而,虽然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有些水准不均,我却永远无法忘记自己初次看到这部电影时,在感性与理性层面受到的巨大冲击。佩金帕挣脱时空束缚的惊人剪辑,鲍勃·迪伦化繁为简却又诗意无穷的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