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与拯救

王健
序 仔细读了王健的这本新著,我感到十分高兴,不仅是为这本书而高兴,更是为我们的犹太研究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感到由衷地高兴。 20世纪90年代,我曾将王健称为我们犹太研究中心涌现出来的新秀中的“佼佼者”。到2008年,我为他的力作《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写序时,则认为他已“成为犹太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的知名学者”。此后这些年来,他推出了一本又一本关于来华、来沪犹太人的著作,越来越证明“成果丰硕”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同时,“新秀”和“佼佼者”这样的桂冠应该让给更年轻的学者了,如我们犹太研究中心的年轻副教授汪舒明博士和王震博士。这样一种新人不断涌现的盛景,怎能不使我倍感欣喜? 虽然关于来华、来沪犹太人的著作已经不少,但王健这本新作仍有几个显著的特色。 其一,讲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2015年,国内外推出了许许多多纪念犹太难民来上海避难、幸存70周年的著述和文艺作品,但往往只讲从1938年到1945年发生的事,而没有涉及上千年犹太人来华和1840年后犹太人来沪的历史大背景,结果使读者仍然搞不清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犹太人跑到这么远的上海来避难”等。本书与此不同,具有较高的历史专业水准,将从古至今犹太人来华、来沪,乃至改革开放以后犹太人来中国又形成新的高潮都做了详细介绍,使读者对这一难忘历史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其二,叙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推出的许多关于犹太难民来上海避难和中犹友谊的作品有两个倾向:一是纯学术研究,一般读者不易看懂;二是文艺化,甚至娱乐化,结果一些内容违背历史事实,甚至不符合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人啼笑皆非。本书则将学术性和通俗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做了严谨的学术分析,又非常通俗易懂,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奉献给读者,可以说是公众史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