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美] 斯蒂芬·彼得拉内克
尽管写火星和星际旅行的读物并不鲜见,但这本8万字的读物所展现的严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精准的表达都是常见科普读物难以企及的。 本书将相当的笔墨都着色于两位已经并将会继续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科学天才冯·布劳恩与被称为“来自未来的人”的埃隆·马斯克。通过他们对人类探索火星历程的卓越工作和超凡勇气的生动描述,天成一部人类探索火星的简明百科。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张保洲 从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人类就开始将目光对准了浩瀚的宇宙。1952年,“导弹之父”冯·布劳恩出版了小说《火星计划》,大胆提出登陆火星的设想。如今,这本《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人类从未停止过太空探索的步伐,更不缺少征服太空的勇气。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姜晓军 前言 梦想 这是一则预言: 2027年,经过243天漫长的宇宙航行,两艘分别名为“猛禽1号”、“猛禽2号”的宇宙飞船将抵达火星。在“猛禽1号”降落的历史时刻,预计将有一半以上的地球人会观看实况转播,大部分人聚集在户外大型液晶屏幕旁屏气凝神。由于地球和火星相距遥远,这一重要时刻的转播信号会有20分钟的延迟,所以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影像,其实来自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人们看到宇宙飞船降落地表的那一刻,如果稍有闪失,4名外太空宇航员可能已经殒命火星了。 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将近10年的翘首以待会在这一刻成为现实:伴随着冲击气流激起的红色尘埃,宇宙飞船缓缓地向火星地表降落。当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焦急等待之时,新闻播音员带领观众回顾多年前曾震惊世界并让美国宇航局蒙羞的紧急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推动这个非政府火星探测计划的公司宣布:他们将建造一系列巨型火箭,用以执行载人登陆火星计划,并将在10年内发射其中的1~2枚,将电影《火星救援》中的火星登陆变成现实。当时美国宇航局预测至少还需要两年,才能进行火星探测飞船的载人飞行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