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杉荣自传
[日] 大杉荣
译者序
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介绍,我接触到了“译言古登堡计划”。
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古登堡新颖的运作方式和广阔的平台吸引了我,我决定投身其中,一试身手。
最初的我,其实并不太了解“大杉荣”这个人,还有他的《自叙传》。会选择这个项目,只是因为本书蕴含的历史感吸引了我。明治、大正年间的日本,思想论坛百花齐放,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身为时代弄潮儿的大杉荣,他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之中,究竟是如何来解读自己的?而透过他对自己的解读,我们又能看到那个时代怎样的一面?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这个项目。而且当编辑问我要不要做项目负责人时,我也凭着一股热情,没有过多考虑便承担了这份责任。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负责人”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项目试译期间,连同我自己在内一共五人报名,但有人没有提交译稿,有人一直没有回站内消息,我便选择了两名译稿提交和站内信回复都很及时的报名者,一起组成了三个人的翻译团队。因为提前确认过原文,知道这部《大杉荣自传》一共六个章节外加一个番外章,所以我认为三个人一起做项目,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了。
我联系了两名译者,在QQ上组成了“翻译小分队”讨论组,信心十足地开工。当时分配的任务是一个人两章,其中一位译者还主动承担了多出来的番外章。我要求两名译者在四十天后提交自己翻译作品的一半,也就是一章或一章半的完成稿,这样能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修改。大约四十天后,第一次出现了拖稿现象,但我并未重视。我希望能够给译者们充分的信任、尊重、以及时间,让大家在一种和睦的氛围中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也可以说,是我自己鼓励了拖稿这种现象。而在互相校对的过程中,更大的问题出现了,这就是行文风格的不统一。
我从未参与过类似形式的工作,所以我之前确实没有考虑过,行文风格的不统一会是如此重大、如此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你说大么,其实并不是特别大,无非是一些文字上的应用习惯的差异。但要说不大,又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