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都德小说选)

[法] 都德
译本序 1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忘记了他的名字,你一定也会记得他的那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很久以来,这一世界文学名篇一直被选入我们的语文教材,它曾经教育过好几代中国的孩子,今天,我重新提起他的名字和小说,你一定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一位在心灵深处的老朋友又浮现在你眼前,你当然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有关他的情况。 都德一八四〇年五月十三日生于法国南方城市尼姆,他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丝绸厂厂主。因为体弱多病,四岁那年,他被寄养在空气新鲜,阳光明媚的尼姆农村。像其他孩子一样,小都德具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快就学会了当地的普罗旺斯方言,这是一种优美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 六岁时,都德被父母接回尼姆城,先后在公教要理会修士办的学校和一所私立学校接受初级教育。他阅读了许多惊险小说,对《鲁滨孙漂流记》特别喜爱,独自在父亲的因屡遭变故而工人逐渐走空的工厂里玩探险游戏。 在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影响下,都德的父亲经营的丝绸厂面临破产,生活开始拮据,勉勉强强又维持了一年以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了阳光普照的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搬到多雾的城市里昂。 到里昂后,都德先被送进圣彼得·德·尼锡埃教堂的训练教区儿童讲经班的学校学习;不久,就和比他大三岁的哥哥欧内斯特一起转学到公立学校。都德读书成绩优良,开始学着写诗,并且醉心于在索恩河上划船。到了一八五七年,父亲遭到彻底破产,不幸笼罩着这个原本欢乐幸福的家庭,刚刚十七岁的都德被迫辍学,并且放弃了参加中学毕业的业士学位会考,远离温馨的家庭,独自一人到法国南方小城市阿累斯的一所中学去当“学监”,也就是辅导老师。 都德怎么也没有想到,阿累斯的这所中学竟会充满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官场腐败的恶习。他还是个孩子,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工作也十分努力,同时还刻苦自学,但是他却遭到了学生的戏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