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

李开元
序言 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文学和史学,谁更真实? 文学所追求的极致是美,史学以求真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为了美,文学可以大胆地虚构,对于史学来说,虚构损害了真。 不过,有哲学家并不这样看。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说法,诗比历史更真实,他所说的诗,就是文学。因为历史所记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文学所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更本质、更富有哲学意义,也就更真实。 世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1663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布放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日心说。据说,他当时嘀咕道:“但它(地球)确实转动。”这句话,至今找不到证据加以证明。这个故事,作为历史事实或许是假的,但是,它真实地刻画了伽利略在被迫放弃自己观点时的主观立场,具有逻辑的真实性。 在本书中,我详细地叙述了侯生说服项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侯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透彻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说服了项羽接受刘邦的和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释放了被扣押在军中做人质的太公和吕后,成就了一桩历史上罕见的外交伟业。侯公说项羽这件事情,史书有记载,寥寥数语,侯公如何说项羽的详情,史书没有记载,是一段空白。我的叙述是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 多年以来,不管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面临历史空白的困惑:对历史上肯定有过而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语,用严谨和慎重将其束之高阁,还是打破沉默,用推测和想象将其构筑出来? 在写作本书的上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时,我力求打通文史哲,师法司马迁,力求用优美动人的文笔,用追寻往事的感触和踏勘古迹的体验,复活两千年前的那一段历史。在追求真实的叙述中,我曾经尝试用推测性的构筑,去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写成“戏水之战的秘密”,结果是赞否两论,毁誉参半。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再一次面临同样的困惑。有幸的是,在叙述到侯公说项羽的时候,我得到两位伟大先辈的支持,一位是宋代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