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

[日] 白川静
第一章  《史记》的世界 一 关于命运 从神话到《楚辞》,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与神的纠葛,甚至可以说文学形式与神共生。虽然神是古代族群共同体的产物,但很快人类便开始由此寻求一切生命的根源。伴随着共同体内部的发展,人对神的敬畏与日俱增;古代王权到达巅峰时期,神的权威也变得无法动摇。至此,神成为世间秩序与创造的根本法则。然而,古代王朝终究走向了毁灭,古代社会逐渐解体,神的世界也因此难逃一劫。《楚辞》这部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神与人之间关系破灭并终于走向诀别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之后,中国古代共同体的解体急剧加速。人们从古老的共同体羁绊中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必须独自承担掌控自身命运的孤独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游民,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为因应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诸子百家学说应运而生。 秦国一统天下后,以游说之徒和食客等身份活跃于诸国的士人们失去了容身之处。乡党地域社会中,豪侠随即崭露头角。建立前汉政权的刘邦集团,其基础就是这些地方豪侠。所以,汉王朝刚建立时的官僚群体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治理偌大的一个国家。直到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统治期间,才施行学制,制定选举法,开始着手培养官吏。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汉初豪侠之风尚存的时代。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不只是因为自己身世的坎坷,更是源于那个时代人们对独立不羁之风的崇尚。人们意识到,命运是一种妨碍自身发展的力量。司马迁常常提到的“倜傥不羁之人”,就是代表着这样向命运挑战的人。 毫无疑问,中国的读书人即士人阶级,作为治者阶级,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稳固的地位。不过其最终作为阶级确立稳固的地位,是隋唐之后实施科举制以来的事情。汉朝实施的乡举里选法,以及魏晋之后实施的九品中正制,起到了过渡作用。士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充满了艰辛,从《史记》到《宋书》的诸多列传中,无数士人为求特立独行而遭遇了极其悲惨的命运,甚至令人不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