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欢喜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前言 随着莎士比亚作为喜剧家的才华日趋成熟,他的好些喜剧显示出了淡化戏剧情节的倾向。例如传奇式的英雄美人、好事多磨,本应是《捕风捉影》(1598)的情节主线,是喜剧的框架结构;然而剧作家不在乎讲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他有意压缩主线,却节外生枝,让观众的兴趣集中在一对欢喜冤家一触即发的唇枪舌剑上。 继《捕风捉影》之后,又一个优秀的喜剧《皆大欢喜》(1599)就更有意思了。剧中人物的恩怨冲突,几乎全都发生在第一幕,戏剧场景从宫廷转移到亚登森林后,直到最后匆匆忙忙来个大团圆,戏剧情节始终停滞不前。情节不仅被淡化了,简直被忘掉了,剧作家正要为观众讲一个什么故事,他似乎已想不起来了。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我们看到被女儿抛弃的老王光着头出现在雷电交作的荒野上,迅速发展的戏剧情节一下子停滞不前了,那是为了更深入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很显然,在那以荒野为背景的三场戏中,莎翁把人物在此时此际的心态的刻画看得重于情节的交代。同样,当内心正在和一个罪恶的欲念做剧烈斗争的麦克贝斯上场时,剧作家把聚焦点集中于人物的像浪潮般翻滚的心理状态,原来迅速进展的情节一下子慢下来了(《麦克贝斯》)。不满足于仅仅编织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而怀着更大的创作激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情节剧提高到性格悲剧,这可说是莎士比亚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吧。 《皆大欢喜》却是另一回事。戏剧情节大大淡化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却并没得到充分展示,既缺少深度,也不够细致。人们不免要问了:那么在这个喜剧里,抓住观众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 丹麦大臣波洛纽斯有心试探哈姆莱特,问道:“殿下在念些什么呀?”手捧书本的哈姆莱特回答得妙:“话语、话语、话语。”(Words,Words,Words.2,2,194)如果他捧在手里的正好是《皆大欢喜》的脚本,那么这可说是对于这个喜剧最确切不过的评语了。 莎士比亚这位语言艺术大师,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