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前言
早在《捕风捉影》问世之前,意大利和欧洲各国已经流传着克劳第和喜萝类型的故事。克劳第本是属于骑士文学中的英雄人物,他和喜萝的终成眷属,该是英雄美人的风流韵事。但是来到莎士比亚的笔下,克劳第这位英雄人物身上的光彩就一层层剥落,最后终于显现了一个纨袴子弟的原形。
他还没上场,听使者那一番夸耀的介绍,仿佛当真是出类拔萃的骑士之花了。这个青年骑士上场后表示他情有所钟,可是莎士比亚顺手插上一个闲笔,用淡淡一句话,显示他首先关心的是女方的父亲“有没有儿子?”直到他确切得知喜萝是独养女儿,是墨西拿总督的惟一的财产继承人之后,他的“爱情”这才成熟了,可以公开表白了。
他的求爱、求婚,是地地道道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方式进行的:委托居间人包办。在这个喜剧里,显得更为可笑的是,那位居间人替代当事者求爱时还戴上了一个隐瞒身份的假面具。于是结成了没有感情基础的亲事;经不起坏人三言两语的挑拨,克劳第就信以为真,在举行婚礼的圣坛前,当众侮辱新娘。经过一番曲折,最后是大团圆。新娘把面罩摘下——她复活了,又可以公开露脸了,他却仅仅嚷了一声:“又是一个喜萝!”一句忏悔的话都没有。他心情是那样轻快。嬉皮笑脸地找班尼迪说他那低级趣味的笑话去了。
莎士比亚不想重复英雄美人的滥调。他推陈出新,在英雄美人旁边另外树立了一对欢喜冤家的生动形象,用喜剧性的夸张手法,但是不乏细致的笔触,写出了这两人怎样从各不相让的唇枪舌剑,转化为相互钦佩的爱慕。尽管《捕风捉影》还保留着英雄美人的故事框架,他们的好事多磨推动着戏剧情节的进展,但是使全剧有声有色、充满着喜剧气氛和时代气息的,却是贝特丽丝和班尼迪这一条情节线。这真可说是喧宾夺主,鹊巢鸠居。原来的英雄美人只得靠边站些。
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表明,当时观众也的确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戏剧家所匠心独创的男女主人公身上,因为他们认识到这里的一对才是属于他们那一个时代的新人:
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