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前言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一气势雄伟、色彩浓艳的悲剧,大约写成于1606年,正当莎士比亚的艺术才华达到巅峰状态之时。早在十九世纪初,诗人柯勒律治就把它看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外的第五个伟大的悲剧(是四大悲剧的“强大的对手”)。全剧出场的人物共有三十四个,齐斯默说:“即使其中最低微的人物,出言吐语似乎亦满带诗情。”赫兹列特说得更妙:“剧中人物在呼吸着,行动着,生活着,莎士比亚并不是在那儿设想他笔下的人物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而是他一下子化身为人物,说他们该说的话,做他们该做的事。” 至于活跃在舞台中心的女主人公,更是受到评论家们的称道。西松说:“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男性中最伟大的角色,正像克莉奥佩特拉比起他笔下的其他女性,显现出远为高大的形象。”克莫特说:“莎士比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女性形象,克莉奥佩特拉当之无愧。”勃拉德莱把她列入哈姆莱特和福斯塔夫的行列,而我们知道,后二者代表了莎士比亚人物创造的最高成就,是两个不朽的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在一系列优秀的剧作中,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人生观、伦理观和进步的理想。而这个悲剧中所表达的是非爱憎,可以看做是剧作家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新的探索和发展。 戏剧一开始,埃及宫廷中就在议论着:他们的统帅这么地迷恋埃及女王太不成话啦,没想到他甘愿充当风箱“去扇凉那吉卜赛骚娘儿们的欲火”! 这是十分尖刻的批评,这可说是群众给他立下的口碑,也是群众举起的一面镜子。安东尼还没搂着他的情妇上场,我们先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了他的不光彩的形象: 当今世界的三大台柱之一,现在 却变成给婊子玩弄的傻瓜了。 在艺术手法上,这个悲剧的这一特点很值得注意,人物性格的展开并不完全建立在主人公的自我表现上。在许多场合,我们是通过众人的眼睛看到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的。在埃及的宫廷中,在罗马的政治世界中,大家都在议论这两个中心人物,人人都发表他们的意见。有批评,有讥嘲,也有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