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

[美] F·S·菲茨杰拉德
崩溃年代 1935—1936 马修·J·布鲁科里 1935年11月,为了避寒,菲茨杰拉德从巴尔的摩一径去了北卡罗来纳州的亨德森维尔。那些日子他要么跟芬尼一家,要么跟欧文斯夫人待在一起。他在“天地”(Skyland)客栈租了间便宜的单间,自己洗衣服,靠罐头食品过活。“但想想也真好玩,你跑去一家旅店,那恭敬的接待员完全不知道这位客人不单外边欠了成千,噢不对,是成万的钱,而且手头上的现金也不足四十美分,银行里还有十三美元的亏空。”他在这里创作了《崩溃》(The Crack-Up)。好几次他都要《君子》杂志预付稿费,但金理奇说拿不出东西来,他无法向会计交代。“我建议他什么都别去想,就照着斯泰恩夫人的‘自动写作’那样,或者说他要是实在不能心无旁骛,那就反复抄同几句话,抄上个十页八页,比如说我没法给《星期六晚报》写风花雪月的文章啦。”文章写出来了,头一篇就是《崩溃》,接着是《拼接碎片》(Pasting It Together)和《小心轻放》(Handle with Care),分别在《君子》杂志1936年的二月、三月和四月号上刊出。这几篇精神自白成了菲茨杰拉德最为知名的散文,代表了1935到1937这三年间他的创作。 在《崩溃》系列中,菲茨杰拉德剖析了他的“情感破产”,描写了一个作家,由于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再像过去那样感于心,发于情而才思枯竭,而颇具反讽意味的是,作家在描写这种无力感时却是妙笔生花。在文章的开头,菲茨杰拉德认为“要检验头脑是否一流,就得看它能不能同时容纳相互抵牾的思想,并且照常运转”,他觉得自己被掏空了,因为他“押上了身体,也押上了灵魂”。在《拼接碎片》中,他描述了那些带来“情感破产”的失败与打击,然后又在《小心轻放》中宣称为了活下去,他立志要当一个作家——而不是为别人而活的那种人。然而,他在描写这样一个洗心革面的人物时流露出来的非难,又揭示了他不可能全然放弃“继承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