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悍记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前言 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驯悍记》是他以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家庭为背景的少数几个戏剧之一。喜剧中赤裸裸的封建买卖婚姻的场面给予我们的认识作用,在其他莎剧中是少见的。我们似乎亲眼看到了当时盛行的买卖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做父亲的把女儿的“爱”当作一件拍卖品,对两个上门来的求婚者宣布道:“谁承诺给我女儿的礼金最重,谁就可以得到我女儿的爱。” 于是一场比财富、比礼金的较量在两个求婚者中间激烈展开了:什么一百头奶牛,一大片农场,两千金币年收入,两艘大划船,十二艘小驳船等等,全都抛了出来;经过几个回合,最后,年轻的一个凭他吹嘘的财力,压倒了对方葛老头,于是做父亲的当场拍板道:“我得承认你许下的承诺最丰厚,只要令尊亲自作担保,她就嫁给你。”女儿的婚期也由他做主,当即定下来了:再下个星期日“做你的新娘——要是你有父亲作担保;要不然,只好给葛莱密大爷做新娘了”。 就这样,娇女的婚期都已决定了,可是来到良辰吉日那一天,披上了婚纱一身洁白的女儿,究竟给谁做新娘呢?却还没最后决定!这真有些喜剧味儿。至于他最疼爱的小女儿心里怎么想,愿不愿意,是否另有所爱,做父亲的根本没想到问一声! 最叫父亲头疼的是常在家里闹翻天的大女儿。居然也有人上门来求亲了。还没和对象见上一面,男方最为关心、开门见山提出来的是:“有多少陪嫁带过来。”做父亲的许诺是两万克朗,此外,“我死后一半的产业都归给她”;求婚者认为满足了他的要求,也作出相应的经济上的承诺,于是大女儿的这头婚事背着她本人,也成交了。 拿这个早期喜剧和莎翁后来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比较一下,差距是明显的。这里缺乏反封建婚姻的批判色彩,并没有正面的理想在闪光。剧作家只是以喜剧化的手法展示了包办买卖婚姻的可笑场面而已。好在今天的读者自能体会其中的讽刺意味,问题还不太大。 但是当剧作家以喜剧性的结局来处理“驯悍”这一主题时就麻烦了。一般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