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记物语

[日] 铃木三重吉
译者序 说起《古事记》,想必大多数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并不陌生。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命,将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整理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分为上、中、下三卷。全书情节描写生动,人物性格饱满,是了解日本古代的社会历史不可错过的佳作。 同基督教的《旧约圣经》、印度教的《薄伽梵歌》一样,《古事记》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叙述上古时期的历史,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然而,《古事记》对于日本人的宗教影响并没有《旧约圣经》与《薄伽梵歌》般透彻,大概是因为其中的叙事重于教义和感化。 《古事记》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与先秦文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大致相当,甚至有不少学者将《古事记》与《山海经》作比较。作为华夏文明上古奇书的《山海经》,描述了昆仑山附近形态各异的神怪。成书于战国早期的《大荒经》曾有过这么一段记载:“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而《古事记》上卷则记载:“故于是,天照大御神见畏,开天石屋户而,刺许母理坐也。尔高天原皆暗,苇原中国悉闇,因此而常夜往。”无论是中国道教的西王母,还是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都选择躲在洞穴之中,大概与先民们的居住方式的演变不可分离。相比之下,《古事记》对于天照大神躲入洞穴之中的原因(天照大神之弟须佐之男惹怒了众神)作了解释,更具叙事性;而《山海经》则偏于陈述奇幻怪异本身,更注重于神怪原型与能力的描写。两者之间依然可以发现相似之处。《海外北经》记载了大禹灭水神共工之臣相柳的故事,“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而在《古事记》中,关于须佐之男斩杀八俣大蛇的故事则是:“彼目如赤加贺智而,身一有八头八尾,亦其身生萝及桧榲,其长度谿八谷峡八尾…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