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学历史

蒋竹山
前言 我的“电影与社会”课小史 为什么会出一本“看电影,学历史”的书? 这可要从十四年前我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电影与社会”谈起。“电影与社会”是我上过最久的一门课,至今已迈入第十四个年头。大多数时候修课的人数会超过一百,有时更达到一百五十,这些年累计下来可能有近三千人听过这门课。在这个过程中,每周批改同学网上提交的心得是最有收获的时候。由于来自不同学院,大家的专攻不同,思维方式不太一样,因此常有意想不到的互动与心得回馈,这些都是在历史系教专业课程不太会有的特别经验。 那些年我教过的电影课 记得最早开这门课是2003年的秋天,那时候我还只是东华大学的兼任讲师,原本只想在课堂上谈性别电影,并将每年12月的国际女性影展花莲巡回场列入课程活动。头一年开设时,就吸引一百多位同学修课。每周一的晚上,我们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影片及讨论,一学期下来,大约能看八部电影,有《对她说》《弗里达》《油炸绿番茄》《末路狂花》《时时刻刻》《夜幕低垂》《光猪六壮士》及《钢琴教师》。 除了课堂上的老师讲解外,我们还会分组报告及讨论电影。到了期末,则会要求同学到市区的电影院参加一连三天的女性影展,并选一部纪录片当作期末报告的写作题材。由于影展多为和性别有关的纪录片,一般不太有机会在院线上映,所以利用这个机会现场参与,是非常难得的。 头两年的课上,我们还看了《奥兰多》《喜宴》《情人》《愈爱愈美丽》《烈火情人》《蓝白红三部曲之白》《男孩别哭》《潮浪王子》等性别电影。两年之后,也就是2005年,我将课程做了一些调整,除了性别之外,还加入族群、殖民、多元文化等议题,增加的电影有《香蕉天堂》《太平天国》《勇者无惧》。 2006年之后,我正式成为东华大学历史系的专任助理教授,除系里的专业课程之外,仍继续开设这门通识电影课。相较以往,又增加了医学、科幻、城市、全球化、生命教育、环境等不同主题的电影,像是《梦想起飞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