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伴我到终点

倪晓宁
其实, 我们从不知道人生中有谁来相伴, 我们从不知道彼此能够相伴多久, 我们从不知道是谁将在终点相伴, 就像骑行在川藏线上。 所以, 我把这本书献给所有一路曾经与我相伴的人, 感谢每一次相遇赋予我的快乐和力量。 序:要补考的好学生 本书的骑行故事发生在2013年的七八月间,作为当年三月买车后仅练习十余次就骑行川藏线的山地车新手,年过40,且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能够完成在高原上2 000公里的骑行,其间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才能体会。原本没有写这本书的想法,总觉得这么高调晒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相当有违过去40多年形成的价值观,至于朋友之间的分享,早就通过微信圈和博客做了适当的公开。 然而,返京后的很多情况让我重新考虑了写书这件事情。首先是这件事情在各种社交圈子里更广泛地传开后,有人责怪我为什么去的时候不带上他们,有人质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还有人要我指点他们骑行川藏线,无论是哪种反应,责怪的、好奇的或者质疑的,都将我置于一个公开的位置上。这时候,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减排中心主任王凡学长建议我直接写本书,他认为我做了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我自己认为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而且这与我2010年只身驱车5万公里游遍美国相比不算什么。但是大家的回应促使我试着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来思考:我,女性,44岁,大学教授,有家有业,24天从成都只身骑行2 000公里川藏线到达拉萨,确实,在我通常的生活圈子里,这样的经历不寻常,必须承认自己做了这个阶层向往但是很少能去做的事情,对于那些四十不惑后被家庭和事业、责任禁锢着不再拥有梦想的人来说,我更是做了一件他们几乎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过对于写书,我还是很迟疑,不仅因为时间精力,也因为需要在吸引读者和情感表露方面有一个适当的折中。 2013年东南大学建校111周年,当年10月也正好是电气工程学院办学90周年,在庆祝活动筹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