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2016年11月号

黄子平 李庆西 李炜等人
“哲学始于惊讶。”(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然而扪心自问,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感到惊讶了?如今的人们总是以见多识广为傲,似乎见过世面的人是不会大惊小怪的。反之,好像一旦对什么东西啧啧称奇,就会被讥笑为见识不足。生活陷入了西绪福斯式的循环往复之中,日复一日,难以自拔。我并不曾留意,花坛里究竟是什么鲜花在绽放;我也没有听出,窗外鸟儿的叫声和以往不同。 我总以为,每天都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是如此熟悉,不需要多一瞥关注,也不用多一秒停留,更无须多一点思考。直到有一天,有孩子问我: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我看不见月亮的时候,它还在那里吗?太阳明天还会从东方升起吗?…… 美国心理学家加雷斯·马修斯(Gareth Matthews)在《哲学与幼童》(Philosophy and the Young Child, 1980)中说,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束缚。而媒体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则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和传媒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童年正在缩短甚至消失。我们从未幼稚,就迅速老成;从未率真,就已经沉稳;从未好奇,就已然刻板。 近几日偶然翻到梭罗的一句话:“年增岁长未必就更适于充当年轻人的导师,因为所得往往不及所失。……老实说,老年人并没有什么十分重要的忠告可以赠送给年轻人,他们本身的经验残缺不全,而他们的生活明摆着已是一场场悲惨的失败,他们对此谅必心中有数,无须明言。”(《瓦尔登湖》)对人而言,年岁必定增长,此乃自然。值得担忧的是,自以为经验和岁月同步累加,而事实上并非必然如此。难怪歌德曾感叹:“留心,魔鬼是个老年人,所以要了解它,你得先变老。”(《浮士德》第二部第二幕) 我在人群中找寻一双眼睛,它们清澈无蔽。我在城市里等待一束目光,它直达心底。我在内心守护一种惊讶,它浑圆本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