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微缩港岛的旧时光

知了青年
香港,这个被封锁在高楼中的围城。城外的人往里可以看见攀天的机遇和梦想,而城里的人却紧盯自己的脚步,埋头奔走在繁华与喧闹之中。 快节奏的生活被放置在显微镜下,一切都在被放大的时候,唯有一人,试图将自己从中抽离出来,俯视整座城市,并将其压缩成一个汇集了多旋律的音乐盒。 他是黎炽明,在香港待了半个世纪的微缩模型匠人。他用微缩的方法,努力保留住了瞬息万变的城市和香港市民的集体回忆。 人物小传 图片 从事建筑模型行业近三十年,在没有电脑、机械的最初,黎炽明全凭一双手压缩还原了种种建筑。而随着机械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北上,香港的手工者开始转做监工和指导的工作。但由于对手工制作有着莫名热爱,黎炽明还是逆着形势开办了一家制作微缩模型的工作室。 微型创作于18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皇室,后来渐渐被各国贵族所喜爱。其实,最初的微型创作并不看重标准的比例,如现今流行的1:12。纵使当时的微型艺术在比例上尚未形成任何规范,但其仍然使人能够立体地保存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因此微型创作很快就由德国流传至荷兰,继而遍及英美等地,后来更普及至日本及东亚地区。 单丛概念上,很多人难以分辨模型和微型创作之间的差别。其实仔细比较两者,微型艺术比模型更加重视作品的细节。模型只着眼于完成品的外型,并非其内在的形态,例如建筑模型大多只是一个外壳,里面却全都是空的。而微型艺术对作品里涵盖的所有东西,从外表的形态到立体面的细节和布局,都需要一丝不苟、极其细致。 正因如此,微型艺术慢慢被视为一种比相片更为优秀的保存历史文物的方法。透过微型创作,所有文物都能被完整及立体地保存,并且能触摸得到。同时,微型创作在物料选用方面极具弹性,丰俭由人。因此,微型创作亦逐渐被普及成一种老少咸宜的艺术活动,而每个微型创作者都能把在生活上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完完整整、全面地保存下来。 图片 昨日今时的一场抵押 图片 位于湾仔的和昌大押,是十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