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余生

[英] 鲁德亚德·吉卜林
译者序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出生于印度孟买,6岁回到英国接受教育,印度风情成为他永恒的创作主题,让他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吉卜林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日渐落寞,他描写的印度殖民地生活也遭到诸多批判。尽管吉卜林备受争议,但是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容低估,他充满浪漫情调的文笔和生动有趣的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怒海余生》是吉卜林在1896年创作的儿童小说,最初刊登于1897年的《麦克卢尔杂志》,以他在新英格兰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吉卜林非常熟悉海上生活,他经常乘坐海轮远航,穿越北大西洋的浓雾和冰山,在吸烟室里倾听轮机长和领航员讲述海上奇闻。1889年,吉卜林开始了返回英国的长途旅行,从印度到中国的航行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的美国男孩,这个顽劣调皮的孩子就是本书主人公哈维的原型。 《怒海余生》的主题与吉卜林此前的《丛林故事》颇为相似,主人公置身于全新的环境,面对人生的挑战,逐渐成长起来,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然而不同于充满隐喻的《丛林故事》,《怒海余生》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吉卜林效仿作家马克·吐温的创作手法,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述时代的变迁,展现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社会,他通过丰富多彩的细节,向读者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海上历险和简单淳朴的渔民生活,他对切尼专列从圣迭戈驶往波士顿的精彩描写,更是成为铁路文学的经典篇章。 本书的主人公哈维·切尼是个15岁的富家少年,在前往欧洲的远洋班轮上失足落海,被海上号的葡萄牙渔民曼纽尔救起。船长迪斯科不为他许诺的财富所动,没有立刻把他送回家,而是让他留在船上工作,他从此在全然陌生的世界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段艰苦的海上经历让哈维脱胎换骨,他不仅掌握了各种航海技能,还逐渐理解了人生的价值。等哈维再次回到陆地时,他的父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