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日] 上田信
图片 图片: 图一 五彩鱼藻纹盖罐——明代宫廷御用瓷器,嘉靖年间制品。通高33.2厘米,口径19.5厘米,罐以釉下清花与釉上各种色彩相结合,绘红鲤鱼游于莲藻之间。(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二 剔红花鸟纹漆提匣——明代宫廷漆器。通髙36.7厘米,宽28厘米。长方形的三层提匣,通体髹朱漆,外壁雕饰四季花卉和凤鸟纹,盖面雕山水庭园和人物,提梁漆朱漆地黑漆花纹。(故宫博物院藏) 推荐序 多年前,我在厦门大学从傅衣凌先生攻读明清社会经济史。衣凌师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史,在他的影响之下,海外贸易也成为厦大明清史的特色之一。同时,厦大所在的厦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宋代以来一直是一个活跃的海外贸易中心。在这里学习明清史,对海外贸易也自是别有一种感受。毕业离开厦门后,我主要从事江南经济史研究,在研究中也一直关注海外贸易对江南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史学的主要功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经验借鉴(即“资治”之“通鉴”)。由于被赋予了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政治含义,史学也就成了一门与普通民众无缘的学问。对于大众来说,演义、故事、戏剧等通俗文学读物,成了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从这些来源获得的历史知识当然问题不少,从而导致了大众对历史的误解。到了乾嘉时代,史学开始向着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方向发展。到1930年代,专业化的史学更达到了高峰。然而一旦成为专门化的学问,就不免进入象牙塔里。1950年以后,史学日益教条化、八股化。改革开放后,史学得以复兴,同时大众也渴求对祖国的历史有更多更好的了解。但是象牙塔内的东西,大众依然难以窥见,他们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仍旧是通俗文学乃至电影、电视剧。这种情况对历史学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求历史学家尽可能多地提供容易读懂又能提供正确知识的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 明清两朝因为距离今日较近,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实际上只能算作“近代史”,因此在海外…